出血性输卵管炎与异位妊娠症状很相似,极易误诊。我院近期收治4例人工流产术后1周内发生急性出血性输卵管炎,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4例,年龄21~27岁;平均23岁。已婚、未婚各2例。因人工流产术后5~7天腹痛伴阴道流血入院。
2.发病情况:4例1周前均因早孕行人工流产术,2例术中情况不详,2例术中见绒毛组织符合妊娠月份。4例术后阴道均有少量流血,伴下腹间断疼痛,给予消炎药口服。术后3~5天腹痛加重,有下坠感,3例伴恶心、呕吐、头晕、心慌。查体:4例均有腹膜炎体征,移动性浊音阳性。妇科检查:阴道少许血液,宫颈举痛、摇摆痛,后穹隆饱满,子宫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查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hCG均为阳性。后穹隆穿刺均抽出不凝血。B超扫描示:子宫增大,附件区有包块,肠间隙有少许液性暗区。初步诊断为异位妊娠,其中2例考虑宫内宫外同时妊娠。
3.手术情况:4例均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陈旧性积血,病变侧输卵管水肿、增粗,未见破裂口,2例伞端被凝血块及大网膜包裹,子宫后壁与直肠粘连,2例伞端仍有活动性出血。术中清除腹腔积血,切除病侧输卵管。术后病理均诊断为急性出血性输卵管炎,住院5~8天,治愈出院。
讨论
1.发生机制:出血性输卵管炎是因输卵管黏膜血管扩张、淤血、肿胀,细小血管自发性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腹腔引起剧烈腹腔内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急腹症。出血性输卵管炎的致病微生物不明,推测可能为某些细菌特别是厌氧菌或病毒等一些潜在深部生殖器官的条件致病微生物,在妇科手术操作、分娩或月经等易致机体免疫失衡的特殊情况下引发输卵管黏膜炎症,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间质层血管破裂出血,但尚待有利的证据证实。出血性输卵管炎常见诱因为妇科手术、计划生育手术,尤其是近期2个月内人工流产者,亦有文献报道单纯早期妊娠同时患本病者。本文4例均为人工流产术后1周内发病,且出血量均超过500ml,腹腔内抽出暗红色不凝血,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患者既往有盆腔炎病史,妊娠时由于机体免疫失衡,抵抗力降低,加之人工流产术的创伤,使炎症迅速扩散,导致短期内发病。②人工流产术后给予抗生素的量不够,未能抑制炎症扩散。③妊娠期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盆腔充血,较平时出血量增多。
2.鉴别诊断与治疗:人工流产术后短期内并发出血性输卵管炎临床不多见,当发生阴道流血及腹痛时,应提高警惕,注意了解术前及术中情况,因人工流产术后血和尿hCG仍可为阳性,不易与异位妊娠,尤其是宫内宫外同时妊娠鉴别。高分辨率阴道B超和血hCG动态观察有助于鉴别诊断,人工流产术前B超检查为宫内妊娠,或人工流产术中见到绒毛,B超探查附件区有包块,包块中见原始心血管搏动,或连续动态血hCG持续升高,即为异位妊娠;反之出血性输卵管炎的可能性大。此外,也可借助腹腔镜检查,腹腔镜下可直视盆腔观察大体病理变化,提高诊断率。对诊断困难者,应在积极抗感染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24小时内病情无改善或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及腹腔内抽出血液由淡红色变为暗红色不凝血,则应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对出血量>500ml者,或输卵管伞端有活动性出血者,应行患侧输卵管切除,以防病变处再次出血。对于未生育或双侧输卵管均有病变者,术中应仔细观察输卵管炎症情况及活动性出血情况,尽量保留输卵管。术后给予广谱抗生抗感染治疗。
来源:刘元昀.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1):083.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