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注药物是患者治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治疗手段,有研究报道,7%的住院患者每年因用药疏忽或用药错误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我院对2008年7~12月护理不良事件报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发生在静脉输液用药各环节中的护理问题达27例次,占护理不良事件的38.5%。我们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静脉输液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筛查和讨论,建立了用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了各环节操作,减少了静脉输液所致医疗风险的发生。现分析静脉输液中的安全问题,并总结防范措施与体会如下。
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
1.药物自身因素
⑴药物外包装相似容易混淆:如氟尿嘧啶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和刺五加注射液等,包装相似,护士不注意仔细查对,容易取错药物。
⑵同一药物批号与规格更换频繁:如单硝酸异山梨酯规格有25mg、20mg,头孢他啶规格有1.0g、1.5g等,药剂科进药批次不同,规格频繁更换,给护士具体操作带来难度,易发生配药剂量错误。
⑶新药配伍禁忌不清:临床上新药层出不穷,一些药物配伍应用时,常在输液管道内出现白色混浊或结晶,如左氧氟沙星和氨苄西林钠、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及丹参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和灯盏花素、长春西汀,加替沙星和氨苄西林-舒巴坦钠、丹参注射液,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和丹参注射液、头孢曲松钠,培氟沙星和黄芪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和氨茶碱,奥硝唑和阿洛西林等,而常规配伍禁忌表中未收入,临床应用时缺乏配伍禁忌指南。
2.医嘱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⑴医护沟通不畅:医嘱开出后,医生未及时通知护士,护士未仔细查对,造成医嘱遗漏或已停止的医嘱仍继续执行。
⑵医嘱错误:医生医嘱书写的药物名称和剂量不规范,简写药名、化学名与商品名混用,或未审查药物配伍禁忌,套用外院医生处方,护士未能发现或虽有疑问仍继续执行,导致用药错误。
⑶护士查对医嘱不仔细:护士转抄输液瓶签发生误差时,又未核对医嘱执行单和病历,造成医嘱执行错误。
3.药物配制过程中的问题
⑴溶药方法不当:如七叶皂苷钠粉剂溶解时产生大量泡沫,抽吸不净造成药物浪费;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注入大瓶液体时产生大量泡沫导致排气困难;抽吸药物时反复穿刺胶塞致瓶内胶塞碎屑形成等。
⑵溶媒不当造成药物变性:如氟罗沙星注射液用0.9%氯化钠溶解会出现结晶,灯盏花素用葡萄糖液溶解出现结晶,奥美拉唑与其他药物混用注射器抽吸出现粉红色变性等。
4.给药过程中的问题
⑴查对不仔细:护士三查八对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用药错误,尤其同名同姓患者用错药的概率更大。
相关资讯